我的世界中炮台的拆除方法是什么(我的世界中炮台的拆除方法是什么呢)

游戏技巧 2025-07-02 2
我的世界中炮台的拆除方法是什么说明:
  1. 辛丑条约中为什么要求拆掉大沽炮台?

辛丑条约中为什么要求拆掉大沽炮台?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只是因为大沽炮台是首都北京的门户,扼守海河。

沿着海河可以溯江而上,直接杀到北京。

所以列强想要攻打北京,就必须首先占领大沽口,摧毁大沽口炮台。

围绕着大沽口炮台,发生过无数战斗。

即便清末,列强就4次攻打过大沽口炮台,分别是:1858年,1859年,1860年,1900年。

其中三次是惨败,但1859年第二次大沽口战斗,满清却打了个大胜仗。

1年前的1858年第一次大沽口战斗,9000清军驻守落后的4做炮台,2个小时就被1200名英军打败,四散逃走。

咸丰皇帝无奈,被迫向列强屈服,签订了《天津条约》。

随后,咸丰将大沽口的防御任务,交给最信任的僧格林沁。

当时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可以说是满蒙贵族中极少有的优秀将领。

僧格林沁花费了1年时间,在大沽口修建了9座炮台,自造和从西洋购买了高达260门大炮。

在炮台四周还修建有防御步兵的工事,防止英法联军炮战不胜后,使用步兵强攻炮台。

僧格林沁还在海河设置了多道拦阻线,都在炮台的射程内。

1859年,英法联军乘坐22艘军舰和汽船,再次杀到大沽口炮台。

僧格林沁很聪明,他明白即便是这9座炮台,大小火炮260门。

其中1万斤大铜炮11门,5000斤铜炮2门,5000斤至8000斤铁炮36门,新购的西洋铁炮23门,也不足以和英法联军这么多军舰对抗。

他巧妙的装成已经逃走或者不敢还击的样子。无论英法联军如何试探性开炮,僧格林沁都不还击。

英法联军由此错误判断,僧格林沁已经逃走或者根本不敢拦阻。

他们堂而皇之的将军舰看到海河口内,开始拆毁三道封锁线。

然而,封锁线极为坚固,英法联军花费几个小时时间,直到下午才突破封锁。

没想到,此时海河突然退潮,导致几乎所有大型军舰都搁浅。

此时,僧格林沁命令开炮,260门大炮立即猛烈射出炮弹。

由于平时训练较多,大炮的命中率很高,连续击中敌舰。

搞笑的是,由于军舰搁浅,而当时的英法军舰都没有炮塔,每艘军舰只有几门火炮能够开火,根本不是炮台的对手。

1个小时炮战后,参战的英法军舰全部被击沉或者击伤。其中参战的13艘军舰,6艘重创,4艘沉没或者全毁,只有3艘带伤逃出。

当时英军还不死心,派出步兵从陆地强攻炮台。

谁知道,炮台前面全是海河形成的沼泽,还有大量的陷阱、壕沟和木栅栏。

英军陆战队根本无法靠近炮台,成为火炮的靶子,最终只能逃走。

此战,英军伤亡578人,算是非常惨重,英法联军仓皇逃回杭州。

到了1900年,第四次大沽口战斗,八国联军也是打了一天一夜才占领大沽口炮台。

所以,必须将大沽口炮台拆毁,并且在天津到北京一线允许洋人驻军。

说通俗点,这就像今天的禁飞区,有了这个以后,列强随时可以盘你。

我的世界中炮台的拆除方法是什么(我的世界中炮台的拆除方法是什么呢)

大沽是距离北京最近的港口,拆掉大沽炮台,等于北京的海防被撤出,一旦需要,列强的军队随时可以在大沽登陆,直接进攻北京。所以列强要求拆掉大沽炮台,实际就是剥夺清廷的反抗之心。

光绪二十七年(1901)七月二十五日,清政府与十一国政府在北京签订《辛丑条约》,解决义和团战争所遗留的问题。该条约被认为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该条约共有十二款加十九个附件,其中第八款: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现已设法照办。

为何要拆除大沽炮台?如果说天津是京师的门户,那么大沽就是门户上的锁钥,只要进入大沽炮台,再进入北京就轻而易举了。列强之所以一定要拆除大沽炮台,就是要铲除清朝的军事力量,实现对清廷的军事控制。一旦清朝北方再发生类似义和团运动之事,那么外国就可以毫无阻拦地进入北京了。

此外,列强这样做也是为了报复。毕竟在1900年攻打大沽口时,清军凭借大沽炮台对列强进行了有效的反击,造成了不小的伤亡。据统计,大沽之战,联军在陆路阵亡33人,受伤103人;在舰艇上阵亡28人,受伤131人,其中俄军最多,阵亡19人,受伤70人。共计阵亡61人,受伤234人

大沽炮台始建于明朝,清朝取代明朝之后对大沽炮台进行了增建和加固。无论是在明朝还是清朝大沽炮台都是守卫北京的门户,在明朝时期还不那麽明显,但到了晚清大沽炮台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出来,倘若大沽炮台被敌军从海上攻陷那麽北京城就会保不住,从两次鸦片战争中就可以看得出来。在两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多次进攻大沽口,大沽口守军顽强抵抗给英法联军造成了严重的伤亡,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僧格林沁曾指挥守军重创英法联军而且还击沉了好几艘军舰,英法联军舰队司令赫伯也被炮弹击中受伤,后来英法调来重兵大沽口守军虽然进行顽强的抵抗但是终究武器装备悬殊太大被迫撤出大沽炮台,随后英法联军占领大沽炮台,并对炮台进行了损毁。

鸦片战争的惨败使请政府不得不放下天朝上国的高傲,开始“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其中的代表当属李鸿章做的最为风生水起,他不但一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支近代化的海军舰队,同时在他的支持下中国分别引进了铁路,兵工厂,造船厂等等重工业设施,他的这一些列举措对后世影响巨大。早期的大沽炮台使用的依旧是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的前装火炮,在当时军事科技日新月异的情况下李鸿章奉清政府的命令让人出国考察,准备购买新式火炮加强大沽口的防卫。

经过考察李鸿章等人对各国的岸防火炮经过对比选中了由德国克虏伯公司生产的210毫米和340毫米克虏伯岸防大炮,这些进口来的岸防大炮被分别安置在大沽口的威字号,镇字号,海字号等重要炮台上。同时聘请了德国的教官对大沽口的炮兵部队进行训练熟悉操作这些巨炮。1900年慈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向八国联军宣战,随后八国联军几十艘军舰在大沽口海外集结,八国联军的军舰分不同的批次向大沽炮台进攻,炮台守军不畏强敌屡屡发炮击中八国联军的军舰,可是毕竟力量悬殊虽然炮台守军英勇抵抗但最终大沽炮台还是沦陷,炮台守军大部分战死。

大沽口炮台陷落之后八国联军长驱直入先后占领天津和北京,一路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眼看局势难以收拾慈禧紧急命令李鸿章与八国联军谈判求和,在北京李鸿章与八国联军签订《辛丑条约》。其中最重要的一款就是拆毁大沽炮台,并永远不得在大沽口新建炮台设施和驻扎军队。八国联军之所以要拆毁大沽炮台除了他们在进攻大沽炮台时伤亡惨重外还有一个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大沽炮台是北京重要的海防屏障,失去了大沽口这个海防屏障大清帝国的统治中枢就会时时刻刻在列强的武力威逼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