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皇帝作为国家元首的正式称号始于)
古代皇帝死了为什么有的叫祖,有的叫宗,有的叫帝,还有人叫皇?
中国历史上的皇帝,有谥号、庙号和年号,常用称呼则有一个历史演变,简单概括来说:称为宗的一般用的是庙号,称为帝的一般用的是谥号。开国皇帝一般称“祖”,后面皇帝一般称宗(也有例外,比如明成祖)。
唐以前常用谥号,比如汉武帝、魏文帝;唐五代两宋元朝多用庙号,比如唐太宗、宋仁宗、元世祖。明清多有年号,比如乾隆、雍正。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演变,也是有原因的。
而年号因为频繁变动,也不利于作为皇帝的常用称呼。所以在这段历史上,皇帝最常用的称呼用谥号。明清以后,年号开始被固定下来,一般一个皇帝都只用一个年号(也个例外)。
年号一般在新皇帝登基就确定,而且用于纪年,在生活中十分常用,所以之后历史上开始常用年号来指代皇帝,比如永乐皇帝、正德皇帝、康熙皇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等,当然他们也都有庙号和谥号,只是因为繁复(谥号)或者没个性(庙号)而终于被他们的年号取代了而已。
扩展资料:
理论上来说,非开国皇帝就只能称“宗”,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功劳极大,既是唐朝实际创建者,又开创了贞观之治。但是因为名义上唐朝开国皇帝还是李渊,所以他不能称祖。不过,有三个例外,一是元世祖忽必烈,二是明成祖朱棣,三是清朝有清太祖、清世祖和清圣祖。
这三个皇帝,却都不是清朝的建立者。清太祖努尔哈赤建立的是后金政权,并没有当上皇帝,他的儿子皇太极继承汗位十年后,才改后金为清,并仿效明朝的典章制度,登基称帝。
对于中国古代的皇帝,称号很多比如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等。为什么有的称为某某帝,有的称为某某宗,有的成为某某宗,有区别吗?事实上,这些称谓都在这些帝王去世后对已故皇帝的称呼,下面笔者来详细讲解一下。
一、“祖”和“宗”的来历
皇帝称号的祖和宗是庙号,皇帝去世后其牌位要供奉到皇家宗庙,这个宗庙就是太庙。即位的皇帝和皇室宗族要对已经故去的皇帝进行评价,让他们在太庙里有尊号。按照祖有功宗有德的规矩,一般这个王朝的建立者或者奠基者都被成为祖,比如汉朝建立者为刘邦,他开拓了汉朝的基业,那么刘邦的庙号是祖,后人给他的亩号位太祖。而一般情况下除了往上追尊自己的祖先为祖外,大部分王朝除了建立者是祖外,其余的庙号都为宗。也有例外比如汉被王莽篡夺后,汉朝宗室刘秀恢复汉室天下,他的功绩实际符合祖有功,后代尊其为世祖。明朝朱元璋开创帝业为太祖,其子朱棣靖难之役成为皇帝,最初获得的庙号为太宗,其后代为了个人需要改为成祖。清初四位皇帝三组一宗,努尔哈赤开创基业为太祖,福临入住北京为世祖,玄烨因平定三藩和噶尔丹、收复台湾、打赢雅克萨之战等功绩为圣祖。宗比较有名的是唐太宗,而实际上大范围称皇帝为宗也是从唐朝开始的,唐之前大部分时候某某帝。历史上比较有名的宗有唐太宗(李世民)、宋太宗(赵光义)、清太宗(皇太极)、唐高宗(李治)、宋高宗(赵构)和清高宗弘历等,一般以宗为庙号的有太宗、高宗、世宗、文宗、武宗、仁宗等,大部分是好的尊号,也有比较奇特的尊号,比如玄宗。
二、“帝”称号的由来
称皇帝为某某帝大体有两种,一种是来自于皇帝的谥号,谥号也是一种对皇帝的评价,并逐步形成谥号制度。皇帝的谥号最初很短只有二个字,比如汉朝的皇帝谥号大部分都是孝+一个字,比如刘彻谥号是孝武皇帝,我们在称号他是就可以成为汉武皇帝,他的父亲刘启谥号是孝景皇帝称为汉景帝。这种称号皇帝的方式在唐以前是比较普遍的,但因为唐及以后大部分皇帝都可以有庙号,谥号都比较长,用谥号称号某位皇帝变得不方便了,逐步改为称某某宗。另一种称法则来自于皇帝的年号,年号最早来自于汉武帝,主要为了纪年,有些皇帝有十多个年号,这个时候无法用年号来称呼皇帝,比如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时共有先天、开元、天宝三个年号。明朝开始皇帝大部分只用一个年号,可以用年号来称呼这位皇帝。比如永乐帝朱棣、万历帝朱翊钧、崇祯帝朱由检、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乾隆帝爱新觉罗·弘历等。
三、“皇”称号的由来
“皇”是比较特殊的称号,历史上只有秦始皇和李隆基有这个称号,秦始皇是因为他是第一个叫皇帝的君主,以前都叫“王”。李隆基的情况比较特殊,他比较特殊的庙号“玄宗”。中国古代有避讳制度,和皇帝的名字一样的字是不允许用的,恰好清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的名字里面有一个“玄”字,对于李隆基就不能称为玄宗,只能从其谥号上找称呼,其谥号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这个谥号的中心在“明”字,正常应该称为唐明帝,但整个唐朝除了亡国皇帝称为哀皇帝外,其他人都有庙号称呼,称唐明帝有贬低历史比较有名的唐朝皇帝的意识,故称唐明皇。
事实上,这些称呼都是便于后代称呼这些皇帝而使用的特定称谓,并没有特殊意义。以上观点仅仅是个人想法,欢迎关注讨论。
喜欢历史的小伙伴在阅读书籍的时候会发现有的皇帝称呼是“祖”,有的是“宗”,有的是“帝”,那么这是为什么呢?
中国历史上的皇帝有谥号、庙号,还有年号,叫宗的用的是庙号,称帝的一半是谥号。开国皇帝一般称 祖 ,接下来的皇帝一般叫 宗 ,但也有例外。
庙号起源于商朝,比如太甲为太宗,武丁为高宗。庙号最初是非常严格的,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原则,开国皇帝称祖,继位的皇帝叫宗。周朝确立了谥号,废除了庙号,到了秦朝连谥号也取消了。
到了汉代,又启用了庙号,汉朝对庙号非常严格,以至于很多皇帝都没庙号,刘邦的庙号是太祖,但由于司马迁称高祖,所以后世对刘邦的称呼就都叫高祖了。
在唐代以前,人们都用谥号来称呼皇帝,比如汉文帝,隋文帝等,因为谥号大多体现了皇帝的特点。到了唐朝对谥号进行了改革,在称呼上不再加入执政特点,而因为谥号太长,改用了庙号,比如唐太宗。到了明清时期,一个皇帝的谥号达到了二十多个字。
叫宗和祖是庙号,只有死了才能有,是后世定的,而叫皇和帝的,在位期间就可以叫。
皇帝一般来说可以称呼年号,谥号,庙号,尊号。一般来说唐朝以前的皇帝不是每个皇帝都有庙号,一般用谥号称呼,某某帝,唐朝到元朝,一般用庙号称呼,一般来说,开国皇帝称某某祖,之后的皇帝都是宗,明清时期,一位皇帝一生一般用一个年号,所以基本上用年后称呼
古代皇帝去世后一般都有庙号,例如,汉高祖刘邦,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匡义等。
这都是庙号。
皇帝驾崩后,根据他的生平作为给与总结性评价,这被称为谥号,谥号一般分三种:
第一种,表扬型,比如汉武帝,汉文帝,光武帝。
第二种,同情型,例如汉殇帝。
第三种,批评型,例如隋炀帝。
至于那些类似于被称为康熙皇帝,乾隆皇帝的,康熙,乾隆这些都是皇帝的年号。
没有为什么,这都是“规矩”。
这个规矩秉持着“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为死去的皇帝上庙号。
一般的开国君主肯定是功劳很大呀!被称为高祖,太祖顺理成章,如汉高祖刘邦,明太祖朱元璋,唐高祖李渊。
例外的是明成祖朱棣,不过也合乎道理,朱棣确实另外创造了明朝。
然后就是这些“祖”的传人了,无论再怎么有大功劳,是不好越过自己的祖宗的,只好勉为其难的被称呼为“XX 宗”了。
就是汉文帝汉武帝等等,也只是现代人的习惯性称呼,电视剧演绎出来的,汉文帝的官方庙号依然是“汉太宗”。
万事都有例外,还是和朱棣有关系,他掌了权之后,自然是不会认定朱允炆有什么“德”和“功”的,于是送了一“惠帝”的名号于他。
他这个所谓“惠帝”和“汉文帝”的帝不可同日而语也!
还有汉献帝,汉灵帝等人也是因为后人实在找不到他们有什么功德,但是他们确实做过皇帝,那就称呼他们为帝了,不算冤屈他们。
至于有人被称呼为“皇”,也是例外,一个例外是秦始皇,这个不用解释了,千古一帝嘛!第一个皇上。
另一个例外是唐明皇,和大唐没有关系,大唐官方称呼他为唐玄宗。
以后的大宋,大元,大明依然称呼唐玄宗为唐玄宗的。
到了大清朝,唐玄宗必须避康熙皇帝小玄烨的讳,所以被改了庙号。
就是这么不讲理,后来的皇帝可以欺负先前的皇帝。
皇帝的称呼为万岁,为什么没有皇帝了,有的人仍然称为万岁呢?
🙏🙏世上没有一位皇帝能够真正达到万岁,皇帝称呼为万岁,只是满足私欲而已,万岁也不是皇帝专属的称呼,至于为什么没有皇帝了,因为自辛亥革命以后推翻帝制建立了共和,所有皇朝都己结束,所以也就没有皇帝了。
但现在仍然有人称之为万岁,既然万岁并非皇帝专称,就不难解释,在很多场合,都会听到万岁的欢呼声,万岁代表的就是一种开心和喜悦。🐴🌺🌺
谢谢创维网友之邀,
这个问答我回答的是:一:老百姓想过过皇帝瘾,你皇帝称万岁,我为何不可称万岁,二:万岁是皇帝尊称,也就是说,皇帝是只有一个,那万岁就是第一的意思了,象有些很好的东西,老百姓喜欢用大拇指比划顶呱呱,表示很高兴,有时也会说“万岁”“万岁”是欢欣鼓舞的意思,这是个人所理解,还望创维友指正。谢谢了。